12月1日,央視二套財經頻道龍頭欄目《經濟信息聯播》播出十九大專題報道——“環保新商機系列之土壤修復”。該報道總時長約6分鐘,以航天凱天環保株洲清水塘治理項目作為典型案例,展現湘江流域土壤修復所取得的成果,并就十九大以來的環保新形勢訪談航天凱天環保總裁葉明強,深度剖析十九大以來環保企業所面臨的新商機。
航天凱天環保從2010年涉足土壤治理領域,是國內最早開展土壤修復的企業之一,七年來,航天凱天環保承擔了衡陽水口山、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婁底錫礦山、郴州三十六灣等湘江干流重點整治區域近百個土壤污染治理項目,位居全國第一。此次,航天凱天環保入選央視土壤修復專題,可謂水到渠成,意味著航天凱天環保在湘江流域土壤治理的成績得到了權威媒體的認可。
天藍了,地綠了
70年老工業基地煥發新活力
據悉,此次入選央視專題案例的是株洲清水塘地區清水湖區域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工程二標段,航天凱天環保負責該區域內660畝重金屬污染土壤及水塘的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其中,治理重金屬污染土壤總量約118061立方米,本標段治理面積約120909㎡。
當天,央視二套記者湯天奇來到在清水塘項目現場,并采訪了航天凱天環保首席專家熊忠博士,記者向熊博士詳細了解該地域治理特征及原理。
熊博士表示,根據前期場地調查,該地塊以前為湖泊和農業用地,受清水塘老工業區大氣沉降及灌溉污水污染,主要污染物為砷、鉛、鎘等重金屬,團隊將固化穩定化技術作為主要修復技術。治理時,將超標土壤挖出來,先是經過干化處理,降低它的含水率,然后再運到一個專門的固化穩定化車間,通過添加藥劑,使得有害的重金屬固化在土壤中,很難浸出來危害環境。
百姓滿意、政府滿意
土壤治理良性循環推動市場井噴
治理前后變化,家住株洲清水塘的新橋村村民劉嗲嗲有深切體會。劉嗲嗲從小生活在清水塘,他說:“原先,冶煉廠的煙子來了,樹葉掉了,菜都黃了,都吃不得,人也出氣不贏。”這幾年,從中央到地方,治理清水塘的決心很大,冶煉廠相繼搬遷,藍天白云不再是稀奇事;“今年,航天凱天環保來了,把污泥拖走,污水治理,他們抓得緊,負責的天天守在這里,奮斗了一百多天,就把這里治理好了。”
看著屋門口新填埋的干凈黃土鉆出嫩綠的新芽,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這位70歲的老人與記者談天說地,顯得很高興。
這種喜悅,所有生活在污染區的人們都深有體會。自2012年,湖南投資500多個億啟動湘江流域治理以來,被重金屬污染的水、土壤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當地老百姓再也沒有受到人體和生命的威脅。昔日瘡痍地變成今日綠水源,老百姓滿意了,政府投資加大了,環保企業也進入了一個發展良性循環。
“以石門雄黃礦為例,過去人們談砷色變,航天凱天環保通過規劃、設計、勘探、采用全球先進技術,將上千年的砷渣礦治理好了。做了一期以后,因為一期做的好,得到了國家各個部委的高度肯定和評價,作為亞洲最好的砷渣雄黃礦治理案例,那么第二期、第五期又讓我們做。”航天凱天環保總裁葉明強向記者介紹。
航天凱天環保實施的石門雄黃礦治理現場
十三五期間,航天凱天環保在衡陽水口山、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婁底錫礦山、郴州三十六灣等湘江流域五大重點整治區域,累計完成礦渣治理工程項目近百個,位居全國第一。并建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南方稻田重金屬污染防治中心等產學研平臺,擁有一支由美國博士盧軍、熊忠、吳勇等領軍的資深專家管理和研發團隊,自主研發的重金屬螯合穩定化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土壤治理方面,航天凱天環保在全國建立了廣泛的營銷網絡體系,也正在全國進行布點,把我們湖南在重金屬土壤、農業稻田方面的治理經驗及商業模式向全國推廣。”葉明強表示。